给定资料
4. 以下是 《江城日报》 即将发表的一篇报道:
在江城博物院, 有一个专门为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设计的博爱馆。 原材料同比例复制的文物、 可以操作体验的展品、 首部用于视障和行走障碍观众的全自动导览车……
“除了桌子上, 扶手上可以触摸到的盲文之外, 我印象比较深的展品, 有设计精巧的铜牛灯、 长着翅膀的青瓷羊, 还有脖子上戴着项圈的金兽。” 去年 11月, 江城市盲人学校组织师生到博物院参观。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年, 但高二学生孙飞还记得来这里参观的感觉。 在孙飞的印象中, 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汉代铜牛灯, 展品不仅摸起来感觉造型独特, 而且还可以拆卸、 旋转, 更有一根长长的管子来搜集点燃油脂后产生的烟雾, 形成闭环系统。 他很兴奋: “这个设计在古代是 ‘高科技环保型’ 的, 我们都很惊奇。” 在铜牛灯仿制品前, 学生们亲手触摸的同时, 语音播放器也被触发, 开始播放展品的介绍, 而旁边的 “盲文点显器” 则可以介绍这件文物的历史背景、 构造功能等信息。 该校尹老师说: “此前也去过其他博物馆, 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介绍, 同学们感觉索然无味。 但一到博爱馆, 大家就对这种可听、 可摸、 可操作的参观体验兴趣十足。 专设这个博爱馆, 特殊群体可以有尊严、 自主地参观展览, 说明文化为民理念逐步辐射到不同人群, 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展厅的不同区域, 展品类型、 现场布置、 光线明暗等均有所不同。 在弱视区和怕光区, 展品以书画为主, 观众可以扶着护栏, 贴近细看。 当有人经过书画前, 语音讲解就会自动播放, 每幅画还有一小段盲文介绍; 在全盲区, 展品则以造型类文物仿制品为主, 观众在触摸展品时, 也能同步听到讲解词。
江城博物院藏有 60 余万件文物, 博爱馆展厅中展示了其中按照 1: 1 的比例、 以真实材料复制的 40 多件展品。 为何选中这 40 多件? 博物院信息部张主任说, 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 知识背景、 兴趣爱好的观众需求, 博物院从不同门类、 不同材质的馆藏珍品中反复比较, 经过多轮筛选和残障志愿者的测试, 最终保留下他们印象最深刻、 最喜爱的展品, 设计出一个特殊的综合展览。 “我们不以珍贵程度作为首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要让特殊人群方便解读。” 策展人李婧进一步解释, 展品不仅要代表江城博物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要与现代生活有关联、 能想象、 可互动。 对于书画类展品, 需要轮廓形态清楚、 色彩对比强烈、故事性相对突出, 让弱视群体方便观看且有代入感。 对于造型类展品, 造型上要有特点、 纹饰要清晰、 用途要体现实用性。 在制作中, 没有使用成本较低的3D 打印, 而是采用与文物相同材质的复制品, 从而保证获得原材质的触感,“要让手指的叩击声也保持一致”。
不仅如此, 博爱馆在设计理念方面还体现出许多贴心的细节。 位置选择上, 博爱馆位于一层, 避开人群拥挤的主入口, 降低了声音对信息获得的干扰。 采光上, 展馆采用玻璃顶, 并安装了多个射灯, 光线更通透明亮, 可满足弱视群体需要。 在馆内, 盲道铺设的路线规划更加清晰。 高低两层扶手上的盲文, 在介绍展品的同时兼具引导功能。 此外, 江城博物院还研制了全国博物馆中首部用于视障和行走障碍观众的全自动导览车。 车载计算机控制车辆前进的路径和展示点, 可前行、 倒退、 拐弯、 避让, 到达展示点后自动触发感应装置, 播放展品的讲解语音。
博物院不断深化服务意识, 建立了意见反馈机制, 认真听取参观者的建议并积极加以改善。 博物院馆藏的 “ 金兽” 是国宝级文物, 模样似虎类豹像
狮, 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没有结论。 几位视障学生对如何通过触摸理解 “金兽”讲出了自己的困惑: “语音讲解上说, 这个猛兽很温顺, 该怎么理解呢?” 这使 李婧意识到, 尽管采纳了很多专业建议, 但依然存在 “用明眼人的视角来办无障碍展览” 的问题。 经过对意见的研判和进一步调整设计策划, 在介绍猛兽的温顺时, 针对听障观众, 扫描二维码可观看手语讲解视频。 针对视障观众, 除语音讲解和盲文介绍外, 提示观众可以摸一下脖颈上的项圈, 告诉他们这是被驯养的动物。
李婧说: “要改变以视觉为中心的参观感受, 带给观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工作上还应当有更多更细致的换位思考, 虽然要求高了, 但能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我也感到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