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道守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
A.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C.必须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B.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们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下列正确体现这个原则的选项有( )
A.埋头实践,认为学习理论是不务实
B.专心读书,认为实践会干扰对理论的正确理解
C.在重视理论学习、书本学习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实践,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D.读书是读书,实践是实践,所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脱节
5.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B.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D.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其他动物之所以逃走,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老虎,并不是看到了狐狸,即“狐假虎威”。本质是动物害怕老虎,现象是百兽看到狐狸和老虎都走了但狐狸假称看到它,百兽才被吓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答案】B
【解析】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3、【答案】C
【解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答案】C
【解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意味着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实践的落实,而且要把理论用到指导实践的活动中去,用实践去推动理论的发展。AB两项是偏向一方,D项是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5、【答案】C
【解析】题中是对“文盲”定义的变化,这一变化明显是根据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体现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编辑:renjun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