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guizhou/tongren/suipian2018/top_1.htm

铜仁教师招聘考试

您当前位置:铜仁市人事人才网 > 教师招聘 > 报考指导 > 感知觉的规律

感知觉的规律

2023-09-06 11:36:39 铜仁教师招聘考试 //tongren.huatu.com/ 文章来源:贵州华图

贵州教师备考
试题资料 在线课程 扫码领取
二维码
2024教师·暑假作业 2024教育综合知识·易错题 2024贵州省教师·备考大礼包

感知觉的规律

 感知觉的规律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试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感知觉的规律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练习题,希望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感知觉的规律作为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中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先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我们平时经常说“我感觉很开心”“感觉自己萌萌哒”等这样的话语,但我们要知道,在心理学上,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指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这可真香啊!”“这个看起来圆圆的。”就是对于感觉体现,这些话语我们没有办法很好的感知这个对象具体是什么。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如“这是一个大西瓜!”“这里有一个蛋糕。”等。那么在说到感觉规律的时候我们将从感觉和知觉两大板块分别进行阐述。

(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感受到刺激的能力。比如,被针扎了一下,感觉到疼,那么就说明具有感受性。

(2)感觉阈限: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较迟钝,有些人较灵敏——用什么来测量感受性的不同?于是就有感觉阈限,就是对于刺激的量的大小,多少的把握。

我们需要记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两者呈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比如,将针轻轻地放在A,B两人的手上,A可能在放到5根针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针的存在,说明他的感受性就较*;而B则需要放到13根针才察觉到,说明感受性较低。

2.适应现象

指的是长时间刺激在某一器官,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由暗→入明 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

(2)暗适应:由明→入暗 对弱光的感受性

3.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我们将感觉对比划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这是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比如,“我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体现的就是同时对比,在人海这样一个广泛的范围中同时呈现时,将他人作为背景,与我们关注的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像“冬天吃完冰棍再立马喝温水,会觉得这水格外的烫”体现的就是继时对比,也就是冰棍和温水这样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我们的口腔从而产生的对比。

4.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比如色听联觉,听到《黄河进行曲》这样激昂热情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咆哮奔流而去的黄河水流形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

指的是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比如,盲人虽然目不能视,但是他们的听觉一般非常灵敏。

(二)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指的是人受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也就是根据个人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他内容当做背景。比如,我们在准备考试时,会重点去看老师划分的重要知识点,而对于一些较为次要的知识则关注的较少。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只觉得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进行解释,并用此将其标志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比如梵*的作品《向日葵》,我们成人在欣赏时体会到向日葵像火焰一般的艳丽和谐,具有灵气这样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而小朋友可能就是“向日葵很好看”,但较难理解其中的深奥的情感表现。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当玩捉迷藏游戏时,我们发现躲起来的孩子露出了小脚丫,这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脚丫,就知道孩子躲在那儿了,就是因为知道孩子是统一的整体,脚丫是作为其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4.知觉的恒常性

指的是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持相对不变。比如我们站在*楼上看楼下的人,会发现人非常的小,但是我们知道楼下的人并不是有伸缩身体的特异功能,而是由于*度的差异造成的,依然明确人的*矮没有变化。

以上是我们对于感觉和知觉感知觉的认识,下面我们习题方式来进行相关演练。

习题一:“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秀”、“鹤立鸡群”等情境的“一点红”、“*秀”和“鹤”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因为( )。

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经验 D.感受性

解析:B。这是同时对比的一种表现。

习题二: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换起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这是知识( )的利用。

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解析:C。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显然在学习新知识时,老师调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即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

video_light推荐阅读:

>>>【贵州-教育综合知识】24年教师招聘笔试系统班

>>>【教综】24年教师招聘笔试系统班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悦享班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尊享班

(编辑:liyulu)

上一篇: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下一篇:没有了

铜仁华图教育:trhuatu2
想上岸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

教师招聘考试汇总更多
铜仁教师招聘考试网

考试公告 考试大纲 职位表 报考指导 报名入口 准考证打印 考试时间 成绩查询 资格复审 面试公告 体检名单 录用公示

招考信息

招考公告 考试大纲 招考职位 报名入口 准考证打印 成绩查询 资格复审 面试公告 体检名单 录用公示

报考指导

报考条件 公告解读 大纲解读 职位分析 报考数据分析 报名指导 备考资料 试题真题 网络课程 图书教材

事业单位考试备考资料

备考资料 试题真题 备考技巧 行测资料 申论资料 公基知识 公基知识 面试技巧 专业科目知识 时事热点 图书资料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guizhou/tongren/suipian2018/lianxi.htm